小岞司法所探索海上枫桥新实践——以传统服饰文化纽带织就基层治理“蓝色平安网”
来源 :小岞司法所
时间:2025-09-12 10:56
浏览量:
在惠安小岞镇,身着靛蓝惠女服饰的渔家女性不仅是海洋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蓝色先锋”。小岞司法所深挖“惠女蓝”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服饰色彩融入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创新打造“小岞渔嫂”调解品牌,让海上渔船矛盾纠纷化解既有司法力度,更添人文温度。
一是文化赋能,当“惠女蓝”邂逅“司法蓝”
惠女传统服饰的靛蓝色,源于海洋的深邃与坚韧,承载着惠安女性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脉络。小岞司法所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创新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渔嫂调解”专属LOGO,深蓝色的主色调既象征司法的理性和专业,也展示了“海的女儿”惠安女的包容与柔情;海浪纹饰的动态曲线蕴含着调解文化中的柔性治理,也是司法调解中的“情、理、法”多元调和的生动展示。调解员身着改良版惠女服饰——保留“节约衫、阔筒裤”传统元素,佩戴“渔嫂调解”蓝色徽章,在渔港码头形成流动的“法治风景线”。这种“蓝与蓝的对话”,既彰显地域文化自信,又以直观形象打破司法服务的距离感。正如渔嫂调解员康亚春所言:“穿上这身蓝,乡亲们就知道我们是懂渔家事、说渔家话的自己人。”
二是机制创新, “渔船调解”书写海上枫桥新篇
小岞司法所建立网格化联动调解机制,吸纳各村网格员、妇联干部等女性骨干力量60人,分设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海上矛盾3支特色调解分队,以网格+网络、微群+微信“双网双微”模式,打造9个“海上一家亲”议事群,集聚线上线下力量,构建“司法所+渔嫂调解队+网格员”三级联调网络,实现矛盾纠纷“一网统管”。创新“3+X”调解工作法(3名渔嫂调解员+X名专业人员)依托9个渔船网格化管理片区,建立“潮汐巡查”机制——涨潮时渔船归港,调解员登船排查矛盾;退潮时渔民作业,通过微信群实时响应诉求,将“船头不坐女”的旧俗转变为“渔船调解、巾帼助力”的新风气。
三是实践路径,巾帼团队锻造“海上和事蓝”
作为一个全女性司法所,小岞司法所充分发挥女性细腻、共情、坚韧的优势,蹚出一条“柔性调解”与“刚性司法”融合的实践路径。如,在渔港码头设立“海上调解船”,由司法所长牵头,全女性调解团队定期开展“舱内谈心”;针对夫妻共同债务、婆媳矛盾等纠纷,以“姐妹夜话”形式疏导情绪,开展纠纷摸排32次,建立“一户一档”家庭风险台账14份,实现重点人群动态跟踪。完善巾帼调解团队能力提升机制,通过“模拟调解擂台赛”“经典案例复盘会”等方式,培育“法律+心理+民俗”复合型专业调解员。
小岞司法所将传统服饰色彩从文化符号升格为治理标识,以共同文化记忆重构治理话语体系,实现“非遗活化”与“治理创新”的双向赋能。正如老渔民陈阿伯感叹:“过去见蓝衫是她在扛石头,现在见蓝衫是公道在心头。”这抹穿越时空的“惠女蓝”,正书写着海上枫桥故事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