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政府立法书写泉州法治答卷
来源 :泉州市司法局 时间:2025-07-21 17:31 浏览量:


    2015年7月18日,泉州正式获批地方立法权,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十年来,泉州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累计起草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4部、制定出台市政府规章9部,交出了一份彰显泉州特色、服务发展大局的亮眼“立法成绩单”。

立足市情 “小切口”立法解决泉州问题

    泉州的立法实践,始终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侨务资源和发达的民营经济土壤。政府立法工作坚持从最鲜明的市情特点出发,精准聚焦,以“小切口”、精细化立法解决实际问题,多项法规走在全省前列,甚至开创了全国先例,形成鲜明的“泉州辨识度”:

    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突出保护“海丝史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擦亮了“海丝起点城市”的金名片。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致力于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维护闽南文化生态。

    全国首部聚焦文化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有效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泉州文旅经济持续出圈出彩。

    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着力守护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广泛凝聚侨心侨力。

    《泉州市砂石资源管理规定》以“小快灵”立法方式,规范砂石资源开采活动,筑牢绿色发展法治屏障。

    ……

    这些充满“泉州味道”的特色立法,精准回应了城市发展需求,为泉州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和开拓性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创新机制 精耕细作提升立法质量

    质量是立法的生命线。十年来,政府立法工作持续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强化协同联动:与市人大建立贯穿立法全流程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从计划编制、草案起草到审议修改全程紧密对接、高效联动,保障立法方向正确、进程有序。

    完善制度规范:以规范化促标准化,制定完善立法项目起草工作规定、政府立法工作指引等配套制度,修订《泉州市人民政府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对立法全流程各环节作出明确规范,让立法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拓宽参与渠道:建强用好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让立法“接地气、察民情”。坚持“开门立法”,通过政府官网、新闻媒体等平台公开征集意见,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组织听证会、座谈会,推动公众从“被动知情”转向“主动参与”。

    发挥智库作用:加强地方立法智库建设,组建涵盖多领域的政府立法咨询专家库。在草案起草、关键条款论证等重点环节,邀请专家深度参与,以专业智慧为立法质量保驾护航。

注重实效 推动法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在政府立法工作中贯彻“立行并重、管用有效”的理念,着力打通立法与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细化落实举措:由立法项目起草部门牵头制定贯彻落实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将法规规章中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图”。

    强化监督评估:加强对法规规章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评估反馈,健全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确保各项落地见效,切实维护法治权威。

    深化普法宣传:将地方性法规规章纳入全市普法规划、“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讲好立法故事,提升社会知晓度。

展望未来 良法善治再谱新篇

    站在新的起点上,政府立法工作将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全市中心大局,主动携手市人大继续推出更多彰显泉州特色、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质量立法,以良法引领发展、保障善治,努力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泉州篇章,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