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港区司法局深刻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严格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打造“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的司法行政服务机制,以务实举措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助力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全方位规范涉企政策文件,筑牢法治“安心墙”
一是把好涉企文件审查关。结合企业经营特点,细化涉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标准,全面推行“部门初审+司法局审核”的“双审制”,严格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建立涉企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查“绿色通道”,做到关口前移、简化流程、优先办理,提前纠正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有关条款。今年以来,共审查各类涉企重大合同、文件45份。二是把好涉企文件备案关。实行行政规范性文件拟制、审查、备案“三项”制度,明确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范围、主体、方式及要求,要求包含适用范围、奖励对象、扶持政策等内容的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部门要向社会征求意见,确保规范性文件回应企业群众诉求,提高涉企政策操作性。组织编印规范性文件年度汇编,统一公开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目录,拓展涉企规范性文件政策解读的途径和覆盖面,提升企业对涉企政策知晓度。2023年,规范性文件报备率与及时率均为100%,已公开涉企文件2份。三是把好涉企文件清理关。及时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将“是否违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规定和精神”作为清理原则和标准,对现行规范性文件中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内容,做到应改尽改、应废尽废。对泉港区218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保留(继续有效)180件,宣布失效(废止)32件,打破各种“卷闸门”“玻璃门”政策限制,打造公平透明可期的政策环境。
二、全领域强化涉企执法监督,托起法治“公平秤”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持续提升监督实效性。狠抓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举办泉港区行政处罚卷宗规范竞赛和行政执法业务知识竞赛,从执法程序、调查取证、文书制作等环节模拟执法全过程,着力考核和提高执法人员实战能力。加强执法人员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召开3场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专业法律知识专题培训,将泉港区31个执法单位62名行政执法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努力打造一支服务营商环境的专业化执法队伍。二是形成监督合力,加快提升监督覆盖率。探索“内部+外部”监督模式,五部门联合出台《泉港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指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案件讨论会,促进行政执法监督与检察监督高效衔接。在泉港区设立5家行政执法监督民营企业联系点,负责收集、反馈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邀请20名各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家代表担任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及法治政府监督员,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行政执法监督,畅通监督反馈信息渠道。三是创新监督方式,着力提升监督精准度。采用“线上评查+线下反馈”方式,组织涉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对发现不利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现象及时责令纠正或反馈有关部门进行整改。今年以来,已完成对泉港区10个重点执法部门共30份案卷评审工作,发现问题70个,均已整改到位。全面推行不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和免予行政强制措施事项等行政执法“四张清单”,2023年,泉港区新增编制“四张清单”226项,不予处罚案件36起,从轻处罚案件24起,减轻处罚案件1起,为企业减轻负担130.7万元,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三、全链条优化涉企法律服务,织密法治“防护网”
一是加强助企法治宣传。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传工作,结合“法律八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宣传,创办“八五”普法—锦绣之声播音栏目,聘请泉港电视台播音员录制法治宣传音频,选取涉企相关案例,讲述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今年以来,共开展“法律进企业”20场次,分发优化营商环境宣传材料2300余份。二是优化护企法律服务。打造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援助中心线上线下共接待涉企法律咨询150余人次,依托“法律援助+劳动仲裁”机制,为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件。公证处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办证模式,为企业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捷服务,今年以来,共办理企业公证19件,涉企咨询60多件,延时服务11次,上门服务17次。三是开展送法入企活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成中小微法律服务团,主动向广大企业提供企业风险防控、涉企矛盾纠纷化解等8项法律服务,全面动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组成6支法治体检服务队伍,深入走访135家企业,开展“访百村 进百企”法治体检专项行动。截至目前,法治体检服务团队共接受咨询1630余人次,为企业提出法律意见530余条,发放资料3000余份,举办讲座26余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