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镇位于洛江区中北部,土地面积11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既是杜氏繁衍的起始地,又是杜氏宗祠所在地。“积金遗以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以子孙,子孙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利”,马甲镇新民村“凤栖杜氏大宗祠”杜氏十世祖拙隐公留给子孙后辈的遗训高高悬挂在宗祠墙上,很多杜氏宗谱上的人和事在代代相传,形成源远流长的杜氏家风家训。今年来,马甲镇紧紧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挖“杜氏家风家训”精神内涵,持续推进“三融入”,深化“家风家训+司法行政工作”特色品牌创建,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新质效。
一、“家风家训+人民调解”赋智基层治理
近年来,马甲镇梅岭村发生一起复杂性、疑难型的抚养问题纠纷,一小孩由“奶奶”养育五年后发现非自己儿子亲生,小孩亲生母亲和“奶奶”互不相让抚养权,多年调解未果。身为杜氏宗亲调解员的杜财强同志得知后,以先人的德善观从中调解,在帮帮团《调解有一套》的协助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小孩回归亲生母亲,等待亲生父亲团聚,将重新获得家庭关爱。这是今年马甲镇深化推行“家风家训调解法”的一个缩影,也是人民调解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
一是用好“家风家训调解法”。马甲司法所将学祖训学家风作为纠纷双方当事人必备的课程纳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把双方当事人带到凤栖杜氏大宗祠,让双方重温祖先留下的家训以及杜氏祖先的优良传统文化,讲历史渊源“同宗同族同家训”,讲亲情关系“亲人亲戚一条心”,讲以和为贵“宗亲评理促解纷”,共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调解员“带头人”作用,返聘新民村退休老书记、杜氏宗亲会秘书长、家风家训馆创办人杜财强同志为司法所专职调解员,成立“杜财强个人调解室”,精通调解业务,一心致力于为民调解,曾被授予“优秀调解员”“市劳动模范”“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七年来已运用家风家训调解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件,调处成功率100%。
二是当好“宗亲调解员”。优先从村“两委”干部、综治协管员、志愿者等基层工作者中挑选出熟悉杜氏家风家训、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组建“宗亲调解员”队伍,已从去年的5人增加到今年的15人,调解力量不断充实壮大。定期组织开展调解程序、调解技巧、沟通方法等调解业务培训,到家风家训馆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典型案例以案促教,让宗亲调解员更好地将杜氏家风家训灵活运用于日常调解工作中。今年来,共调解矛盾纠纷45件,发挥了有力作用。
三是做好“纠纷多元化解”。提升建设马甲镇综治中心,建立“人民调解+网格”工作机制,设置温情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法律宣传服务室等功能室,实行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等有关部门定期进驻、轮驻制度,“一站式”联合解纷。设立6个“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发挥老党员、退伍军人、名望乡贤等人熟、地熟、情况熟,且威望高的优势,主动参与化解疑难矛盾纠纷8件,化解成功率100%。推行宗亲评理制度,借力祠堂文化教化功能,将新民村杜氏凤栖大宗祠打造成为集矛盾纠纷化解、村民评理会、道德讲堂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阵地,以德治促法治,推动基层治理共治共享。
二、“家风家训+宣教帮扶”赋力基层治理
一是完善“家风警示教育基地”。弘扬杜氏文化美德,传承良好家风,依托新民村“洛江区农廉馆”“杜氏凤栖大宗祠”,设立“社区矫正学习教育基地”和“刑满释放安置帮教基地”,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定期到基地开展劳动服务、家风教育、法治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8场次,累计帮扶200余人次。通过将家风家训与重点人员宣教帮扶相结合方式,达到“教育一个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片人”的良好效果,今年度社区矫正对象由去年的42名降至33名、安置帮教对象由去年的273名降至196名,无脱管漏管现象,无重新犯罪。
二是推行“三官一律”进网格。依托全镇“夜访夜谈”活动,集中每周星期二、四晚上时间,组织“三官”即法官、检察官、警官和“一律”即法律顾问,以及杜氏宗亲会成员、宗亲调解员、普法志愿者等,进村入户送发《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倡议书,点对点、面对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合理反映诉求,依法依规解决矛盾纠纷。活动以来,共发放各类普法宣传材料6000余份,直接化解邻里纠纷10余起。
三是创新“蒲公英+杜氏家风”普法模式。将“宗亲调解员”纳入“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实现镇级中队1支、村级小队24支全覆盖,现有志愿者50名,累计开展“蒲公英”公益普法活动15余场,受众2500余人次。积极与杜氏宗亲会合作,不定期组织蒲公英志愿者协助社区矫正对象参加“长者食堂”交通劝导活动等;参与“送法进企业”,邀请律师顾问提供菜单式点题授课服务,组织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在法治宣传中融入杜氏家风家训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历史典故、身边案例为企业普法。今年以来,企业与员工纠纷案件同比去年减少三分之二。
三、“家风家训+法律顾问”赋能基层治理
一是建立“三个一”机制。实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家风家训+村民自治”三项管理制度,提升建设马甲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4个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配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人员30余名,让群众获得“家门口式”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提升村(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维护基层稳定的能力。
二是优化“村民评理”制度。推动法律顾问与宗亲会组成“评理团”,成立“宗亲评理室”,共同参与村民评理工作,秉承“杜氏家风家训”同宗同族“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理念思想,促进化解家庭邻里积怨,防止小矛盾引发恶性事件发生。截至目前,已为群众答疑解惑166件,开展法律服务107次,村民之间有诉求、有难题都会主动到宗亲评理室协调解决。
三是引导村干部“依法决策”。积极发动法律顾问加入各村工作联络群,参与每周村级例会,加强与各村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基层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及意见建议,提供村务决策的法律法规依据。培养村级“法律明白人”1486名,深入学习家风家训,定期开展人民调解、法律走访服务、法治宣传等活动。
下一步,马甲司法所将继续发挥“家风家训+司法行政工作”品牌效应,持续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一所一品”特色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不断优化提升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